里斯本时间9月14日上午,在Fitzgerald Hall,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燕燕教授代表团队汇报了“中国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代谢特征——大庆研究长期随访结果”。通过对大庆研究人群进行长期随访,发现72种代谢产物及8种代谢途径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关,其中18种代谢产物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人群中升高超过1000倍。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2种代谢物(20-HETE、Palmitoyl sphingomyelin)可能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4种代谢途径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度相关。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在会场采访了大庆研究的主要领衔者李光伟教授,李教授告诉我们,本次EASD年会公布的结果是大庆研究中代谢组学的部分研究的初步结果,虽然是一项基础研究,但是它对改进糖尿病临床管理可能有重要提示。
李光伟教授
大庆研究6年随访时,约有6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20年及3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仍分别有13%和4%的人尚未发展为糖尿病。李教授指出,如果能更加准确地区分糖尿病高危人群与普通人群,我们就可以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应用在高危人群的管理中,积极干预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而对普通人群可以进行一般强度的干预和随访。
目前的糖尿病治疗要求越来越全面,不仅要降血糖,更要预防心血管事件以及并发症,很多患者需要服用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等多种药物,且都是指南推荐的药物。但是,这也给不少患者造成了困扰,生活质量也因此下降。同时,这种繁杂的无论对患者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吃那么多种药呢?李教授谈到,他从事糖尿病临床工作多年,遇到过很多不同的患者,有些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尚可,但是却发生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而有的患者血糖可能控制得并不十分理想,却并没有出现并发症。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不同的人对高血糖的耐受性可能不同,也许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服用这么多种药物。而这背后的机制可能是每个个体的代谢途径、基因组学的不同。
因此,如何更加准确地区分糖尿病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以及如何准确在糖尿病人群中挑选出心血管疾病以及并发症高风险的人群,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目前临床经常测量的代谢产物指标,例如胆固醇等,似乎无法精准地区分高危人群与普通人群,因此指南甚至建议所有糖尿病人无论胆固醇是否升高都要服用他汀类药物以防不测。如果我们可以检测一组代谢产物或者一条代谢通路,或许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李教授强调,本次EASD年会公布的大庆研究20年随访的代谢组学结果,发现了2个独立于血糖、血压、血脂,与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相关的代谢产物,这一发现还需要在其他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此次发布的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果,但是这也许将给未来的糖尿病防治以新的启示——通过检测对应的代谢产物,找出高风险人群,并给予精准干预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