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迄今全球唯一口服降糖药头对头大型心血管结局研究——TOSCA.IT在EASD年会上发布!磺脲类与吡格列酮的“世纪大战”,或将尘埃落定。
记者丨渝小苏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在看研究之前,先假设您在门诊遇到这样一个病例:
一位普通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没有心血管疾病史,血压、血脂、BMI基本处于正常范围,给予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后血糖控制不理想。
这时候,你了解到患者的经济状况:退休国企改制职工,有的子女尚未成婚,老伴也是老病号,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浮现在你眼前的加药选择有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单片价格基本在3块钱以内,几乎是目前最经济的降糖药。
那么问题来了:
这种情况下,你会选哪个?
○A. 磺脲类药物
○B. 吡格列酮
○C. 选两个差不多
○D. 不清楚
“爱憎”分明还是举棋不定?等看完这项研究,在文末投票处给出你的最终决定。现在,先记住你的选择。
记住选择
以上的这个病例,就是我们目前最常遇到的一种临床情景。事实上,磺脲类与吡格列酮的PK之战,向来都是硝烟四起、争论不休:
磺脲类
2008年Diabetes Care上的荟萃研究表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可能会引起心血管死亡率及住院率增加[1]。另有研究显示磺脲类药物可能有增加癌症死亡率的风险[2]。
VS
吡格列酮
2005年PROACTIVE研究显示其可能具有显著的心衰风险[3];2007年FDA因其增加心衰风险而发出“黑框”警告。2016年IRIS研究提示其可能会引发膀胱癌、骨折、水肿等副作用[4],尤其因膀胱癌再次被FDA“亮红牌”。
作为目前最常用的联合降糖方案,二甲双胍/磺脲类与二甲双胍/吡格列酮之间,心血管结局、血糖控制情况和安全性究竟孰优孰劣?
9月13日,在2017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上,来自意大利长达10年的大型多中心、头对头随机对照研究TOSCA.IT为我们“揭晓”了答案。该研究也于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杂志同步发表。
以下为部分讲者:
主持
Rury R Holman教授
英国牛津大学
研究者
A. nicolucci教授
意大利Consorzio Mario Negri Sud研究所
A.P. maggioni教授
意大利ANMCO研究中心
E. Bonora教授
意大利维罗纳大学医学院
独立评论人
M.R. taskinen教授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研究选取50-75岁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028名,平均HbA1c7.7%左右,在继续应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1:1分配至2组:吡格列酮组(15-45 mg)和磺脲类组(格列本脲5-15 mg,占2%;格列美脲2-6 mg,占48%;格列齐特30-120 mg,占50%),并进行了平均近5年的随访。在随访中,由于受到“吡格列酮增加膀胱癌”事件风波的影响,前组的停药率明显高于后组(28.1% Vs 15.9%)。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患者中,仅11%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18%有吸烟史,LDL-C平均为2.67 mmol/L,平均血压134/80 mmHg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属于心血管低危人群。
势均力敌!
心血管事件主要终点无明显区别
简单而言,试验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3句话:
1在心血管低风险、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加用吡格列酮或磺脲类药物(格列齐特或格列美脲)的心血管风险并无差别。吡格列酮可能有潜在的心血管获益,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并不具有显著优势。
2吡格列酮低血糖风险更低,从HbA1c水平和非胰岛素治疗持续时间来看,降糖效果或更佳。
3二者骨折和肿瘤发生率(包括膀胱癌在内)无明显差别。吡格列酮心衰事件发生率更高,但二者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地看看研究结果:
结果1
近5年随访中,两组在主要终点(心血管疾病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紧急冠脉再血管化)上无统计学差异(吡格列酮组 Vs 磺脲类组:HR 0.96,95%CI 0.74-1.26,p=0.79)。
随访期间主要终点发生率均为7%,即1.5例/100人/年,无论患者有无心血管疾病史及性别、年龄、BMI、HbA1c、eGFR等差异。
图:主要复合终点结果
结果2
研究的关键次要终点(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第一次猝死、致死和非致死性心梗及卒中,下肢截肢,及大血管再血管化事件)的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HR 0.88,95%CI0.65-1.21,p=0.44)。
但是在实际处理分析(on-treatment analysis,统计实际服用研究药物中及停药30天后的终点事件)中,吡格列酮组发生次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显著低于磺脲类组(HR 0.57,95%CI0.47-0.96,p=0.03)。
结果3
降糖效果方面,2组均有39%患者实现血糖达标(HbA1c≤7%)。吡格列酮组的平均HbA1c较磺脲类组稍低(7.24% Vs 7.30%,p=0.01),治疗失败率较低(13% Vs 20%,p<0.0001),同时联用胰岛素的患者比例较低(11% Vs 16%,p<0.0001)。
图:治疗失败率(间隔3个月连续2次HbA1c均>8%)比较
结果4
安全性方面,吡格列酮组心衰事件的发生率高于磺脲类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R 1.57,95%CI0.76-3.24,p=0.22),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磺脲类组(10% Vs 34%,p<0.0001)。二组体重增加平均控制在2kg以内。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在膀胱癌、病理性骨折、水肿等不良事件上并无明显区别。
图: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图: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比较
走心!
迄今唯一一项2种降糖药
头对头心血管结局对比研究
作为在EASD年会及Lancet子刊上发布的重磅研究,研究者指出,TOSCA.IT具有以下特点及优势:
1它是一项大型(涉及3000多例患者)、随访时间长(平均近5年)的随机对照研究;
2研究对象为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低危心血管风险;
3它是一项头对头药物对比研究,比较的是两种廉价的糖尿病药物;
4考虑到吡格列酮的使用,研究除外了心衰的患者(NYHA分级Ⅰ-Ⅳ级);
5考虑到既往研究(如IRIS研究)证据,评估了吡格列酮导致病理性骨折的风险;
6对肿瘤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尤其是膀胱癌;
7这是一项由意大利糖尿病协会主持的中立研究,无药企支持。
综合迄今为止国际2型糖尿病领域的大型心血管结局研究,可以看到,既往研究大多数为药物与安慰剂组的比较研究(RECORD研究除外,其应用的罗格列酮曾因心血管风险被禁)。TOSCA.IT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项2种常见口服降糖药之间头对头对比心血管结局的大型研究,其意义不言而喻。
图:既往相关研究一览
在以上的既往研究中,患者大多具有心血管疾病史,我们已有较为充分的研究证据指导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利拉鲁肽、SGLT-2抑制剂等)。而对于无心血管疾病史、心血管风险因素较少的患者,二甲双胍如何联用缺乏有效的证据,TOSCA.IT研究弥补了这一点,为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指明了一种方向。
此外,研究者也指出,这项研究依然存在一些可能的缺点和问题,如未达到计划中的事件数,吡格列酮的停药率比较高(主要与膀胱癌风险引起的舆论风波相关)、非双盲设计研究(但是在评估事件时使用盲法)等。
最后,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那个病例。看完TOSCA.IT研究结果,你的选择改变了吗?
现场照片
Ref.
[1] Rao AD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 31:1672
[2] Bowker S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6; 29: 254
[3] PROACTIVE Trial. Lancet 2005; 366: 1279
[4] IRIS Trial. N Eng J Med 2016; 374: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