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指南

解读“中国式”医师定期考核

发布时间:2016-04-19  浏览量:10127

   “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如同一颗土生土长的种子,在中国独特的土壤里,经历了长久时间的孕育培植,逐渐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从一个名词,到一条法令,从一种制度,到一种服务。自《执业医师法》要求对执业医师进行定期考核以来,经历了10年磨一剑的酝酿,如今中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开花,不断完善。而在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第二次全国工作会议后,我国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形成了以“服务的目的达到管理的目标”为特色的风格,加之医师定期考核相关制度的具体化和相关准备工作制度的优化,全国各地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更是如火如荼,势头猛进,形式喜人。

    回顾新一轮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我们会发现,医师定期考核制度深耕于中国土壤及其独特的“中国式”特点,是中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能够走向全面成功的最核心因素。那么,中国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酝酿的中国式医师定期考核制度究竟有何特点?我们特邀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公室郝德明主任为你解读别具一格的“中国式”医师定期考核。

 

    创新制度源于独特的国情

     一项制度的诞生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比如对于医师的执业准入管理,在全球都有先例。 早在2000年,美国就开始实行医生再认证制度,而在我国台湾地区,对执业医师的管理制度也早已完善。相比之下,中国的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尚在起步阶段。1999年《执业医师法》要求对执业医师进行定期考核,但直到2007年,卫医办《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我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才逐渐展开。长时间的探索,只为使我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一开始,就能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

    在我国,自建国以来,医师准入门槛和行业管理模式几经嬗变,医师队伍层次不齐,医师素质高低不一,开展医师定期考核,摸清我国医师行业素质,是我国医疗发展的必然要求。

    1999年5月,第5号主席令颁布《中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应当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定期考核,但受限于种种原因,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并未立即付诸实施。

    其后,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凸显,与之相伴的,则是逐渐显露、并时常激化的医患矛盾和医患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此时,虽然绝大部分医师不辞辛劳,舍生忘死悬壶济世,但小部分“问题医师”丧失职业操守,沦落为利益之徒,利用手中“柳叶刀”,收刮病患身上血膏,成为医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并进而导致医师队伍成为“众矢之的”;也有部分医师,出于对人文医学认识不足,欠缺沟通技巧,不能很好地向病患及其亲属告知有关信息,助其了解病情病况,缓解病患急躁心理,轻者导致一系列误会,重者,则引发严重的医患对立;而另有部分医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业务水平临床知识短板多,面对新知识、新问题,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为病患服务,影响医疗效果。

    尽快落实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完善医师继续教育制度,促进职业医师知识更新,提高医师队伍人文意识,加强对医师队伍管理,建立执业医师退出机制,肃清医师队伍,已是我国化解医患矛盾、提高医师业务水平、增强医师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2010年11月,卫办医管发颁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工作的通知》,2011年,医管司委托函《卫生部医管司关于承担医师定期考核管理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复函》,中国医师协会开始管理全国医师定期考核日常事务性工作,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办公室成立,新一轮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进入筹备阶段。

    此后,卫生部相继颁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统一使用医师定期考核信息管理系统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我国医师定期考核相关法律法逐渐完善,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具备法律依据。

 

    鲜明个性开辟创新格局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状况皆有可能,因而,一项新制度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的现实,必须有所差别对待,力避疾风骤雨似的一刀切。我国的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在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前提下,坚持为医师服务的理念,根据各省市现状,因地制宜,宛如和风细雨,润物于无声。

 

    个性一:以服务的手段实现管理的目的

    受卫生部委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办公室具有“指导、服务、监督和管理”四大职能,但自建国以来,我国医师准入标准和医师管理多次变革,长期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准入门槛和管理标准,直接导致我国医师队伍规模庞大且层次不一,地区差异大,决定了我国医师定期考核制度不同于他国已有的医师定期考核制度。我国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坚持“以服务的手段实现管理的目的”的原则。

    “以服务的手段实现管理的目的”,是指在现有的国情下,在不增加国家和医务人员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全国医师定期考核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地方统一使用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平台、培训平台与全国教纲教材及考纲题库,不但可以节省地方重复开发的资源浪费,降低地方定期考核成本,而且可以确保地方医师定期考核水准,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可以汇总地方医师资源相关信息,反映各省市医疗资源状况,帮助国家地方掌握相应医师资源配置和分布极其水平,并通过不合格退出机制,实现对医师的管理。

 

    个性二:分步实施在探索总结中进步

     刚刚起步的中国医师定期考核,虽然借鉴了美国、韩国等已经比较发达成熟的经验,但面对有煌煌300万医师队伍的中国国情,既要不增加国家和医师的负担,又要确保医师定期考核不“搞形式、走过场”,在统一使用医师定期考核平台的条件下,各省市边开展边探索,不断总结,纠正过失,扎扎实实稳稳妥妥地向前推进,也是我国医师定期考核的一大特点。

    我国医师定期考核“摸着石头过河”还表现在,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和颁发了一系列医师定期考核相关政策法规,但我国医师定期考核依然面临众多的问题,比如,医师定期考核定位不明确、政策法规与医师定期考核制度价值取向相冲突、医师协会的法律地位与作用尚未确立、征信平台尚未建立和医师档案适用范围小等等诸多因素,都阻碍了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的深入推进,而这些问题,都只能在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开展中发现,并寻求最终解决办法。

 

    个性三:借助信息化手段覆盖庞大医师群体

    在中国300来万的医师队伍中,既有掌握医疗资讯及时的东部发达省市医师,也有资讯落后、医疗技术不发达的中西部省市医师,更有长期处于乡村地区,流窜于相间村落的“赤脚医生”,他们在医疗水平层次上不是一个档次,更因为各省市医师执业准入门槛不同,医师在业务水平和临床医疗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距,而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可以在任何地方注册执业,所以,采用由中国医师协会统一提供考纲、题库及考试平台,所有考题在考生进入考场后通过计算机随机从题库中按专业类别随机抽取,考试结束后系统即时评分,实现了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原则和考核的高效率,也是逐渐实现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的统一,特别是业务水平考核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个性四: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

    全国医师定期考核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经验缺失、考核对象数量又极其庞大,而且,由于各地区医师准入门槛不一,导致业务水平和行业素质也不一样,这也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的医师定期考核不能搞全国“一刀切”,在确保使用全国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平台、教纲教材和考纲题库的情况下,坚持“先行分散,各自探索,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发展路径,允许各省市先行根据本地区特况,推行符合本省市的医师定期考核模式,然后,在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全国统一,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部分省市因地制宜,已经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医师定期考核模式,形成了全国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在全国首批督导省市中,北京的医师定期考核模式具有这样的特点:CME作为定考前提;无简易程序,除特殊人群外全部执行一般程序;特殊人群需参加人文医学考试。而相比于北京,上海的医师定期考核模式则主要聚焦于这几个方面: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办法;医德医风评价体系;一户一档系统;考核结果与卫监执结合。江苏在CME作为定期考核的前提上跟北京一样,但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比如,首次一般程序考核合格者执行简易程序;连续二次简易程序,重返一般程序。其他省市与北京上海江苏大同小异,内容上都遵照规定,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但各有偏重,考核程序上,也都有各自细分,如广东特点是建立“三好一满意”活动评价体系;纳入卫生机构不作为的记分条款。天津则是考核机构为三级医院和各区县卫生局医政科。吉林是参照国家题库统一命题;量化考核评定指标,设置60分为全省合格线。四川是全省分两批,两年内完成考核;本年首期在1个月内完成《信息系统 》填报审核工作。

 

    个性五:强化人文医学,促进医患沟通

    我国医师定期考核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文医学是三大考核内容之一。《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要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进行职业道德考核。当前,医患矛盾突出是我国医疗行业的一个现状,学习人文医学知识,提高医师职业道德,加强医患沟通,缓解医患冲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医师合法权益,已是医师不可或缺的知识。

    针对人文医学知识考核,中国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也指出:医生要不断进行考试,要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这样培训出来的医生才是真正为病人考虑,而不是想着怎么能让病人多花钱,怎么能多为医院创收。

    为此,我国医师定期考核中,特别强调人文医学考试。并增设了人文医学考试内容。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三个方面的内容。考核医师人文医学知识,可以提高医师人文素养,提高医师职业道德,强化医师在执业中坚持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确保医师执业中保持医德医风、维护良好医患关系、坚持团结协作和依法执业状况等。